“4小时停车正中优配,账单21474836元?”四川游客李先生在瓦屋山景区外围停车场拍下的支付界面,瞬间引爆社交平台。视频里,刺眼的“2147万”数字与“金额过大,请核实”的提示框形成荒诞对比,即便减去5元优惠券,费用仍足以买下数十辆家用车。这场看似离谱的“天价停车费”闹剧,虽经景区连夜核查,证实是系统数据库字段溢出导致的技术乌龙,实际应缴金额仅21元,但闹剧背后暴露的景区周边收费乱象,远比数字错误更值得深思。
涉事停车场的管理漏洞,是当前景区周边收费乱象的缩影。该停车场位于景区正门1公里外,属第三方运营的非官方停车场,事发时处于无人值守状态,仅靠自助缴费系统运作,既无人工客服兜底,也未公示物价部门审批文件。这种“三不管”的管理模式并非孤例:河南某山景区外,村民私设的停车场无固定收费标准,旺季时随意将10元停车费涨至50元;南京某风景区周边,部分私人停车场以“景区专用”名义误导游客,实际收费是官方停车场的3倍。这些乱象的根源正中优配,在于景区周边停车资源供需失衡,叠加地方监管部门对非官方停车场的排查、管控不到位,导致“黑停车场”有了生存空间。
展开剩余53%整治景区收费乱象,并非没有可行之策。阳朔县的实践就提供了优秀范本:当地针对游客反映强烈的停车乱收费问题,由纪委监委牵头启动“点题监督”,联合市场监管、文旅等部门排查停车场127处,查处违规收费行为13起,同时推动政府开放机关单位停车场,新增免费停车位4000余个,出台“明码标价公示牌”“15分钟快速投诉响应”等措施,让旅游投诉率同比下降43%。此外,杭州西湖景区引入AI智能计费系统,自动识别车辆入场时间并生成明细;成都宽窄巷子将周边20余个第三方停车场纳入统一监管平台,实现收费标准、投诉渠道“一键查询”,这些做法都值得推广。
瓦屋山的2147万停车费账单正中优配,终将随着系统修复被遗忘,但它敲响的警钟不应沉寂。景区收费不仅关乎游客的出行体验,更影响着地方旅游的口碑与形象。唯有监管部门主动作为,填补管理漏洞;景区方扛起责任,规范周边服务;第三方经营者守住底线,杜绝违规操作,才能让“天价乌龙”不再上演,让游客真正享受到安心、舒心的旅游环境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